2021年“兩會”:共涉及57條養老提案, 養老金融/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老年住宅成為新熱點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春暖花開的3月如期召開,大會于2021年3月5日上午開幕,11日下午閉幕,持續舉行7天。
會上,養老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民生保障”中重點呈現,并成為部分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這意味著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提到:“老齡產業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產業。”
中央對養老的重點支持,為行業釋放了更多積極信號。同時,為更好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參會代表和委員們也紛紛從各自領域出發,如養老保障體系&養老金融、智慧養老、醫養結合、人才培養等,建言獻策,以期推動養老更好發展。
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養老金融
1.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向“資產型”養老金制度過渡,擴容投資管理人數量
“十四五”期間,向資產型養老金過渡的頂層設計應提到案頭,一是基本養老金要盡快引入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二是加快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金;三是壯大全國社保基金。
目前養老金投資存在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即投資管理人的數量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具體而言,一是投資管理人相對數量過少;二是投資集中度偏高;三是投資管理人兩級分化較為明顯。
鄭秉文指出,未來幾年養老基金進入投資體制的規模越來越大。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投資管理人數量與資產比例還有較大擴容空間。鄭秉文建議,盡快對投資管理人數量進行擴容,簡化投資管理人資質的審批程序,不斷完善對現有投資管理人的評估,引入更多的市場決定機制因素,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
2、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保監會信托監管部主任賴秀福:加大商業養老保險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支持力度
賴秀福表示,應加大商業養老保險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支持力度。建議,強化制度建設: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擴大第三支柱覆蓋面和供給能力;二是要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打通各支柱之間資金流動的渠道,特別是企業/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賬戶之間應率先做好制度對接與互補;三是要加快以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代表的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
加大政策支持:一是財政稅務部門要加大對第三支柱產品的政策支持力度,出臺一攬子強有力的激勵政策;二是盡快擴大稅延商業養老險試點或直接推向全國。
普及養老金融教育:開展全國性的養老金融教育活動;推動學校開展基礎金融教育;行業協會出臺相關的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指引。不同主體共同努力,全方位提高國民的養老金融素養及養老金融投資能力。
豐富養老產品供給與服務:一是建立豐富的市場化、多元化第三支柱產品體系;二是鼓勵保險公司積極提供健康與養老服務,打造“保險+醫養”產業鏈。
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建議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
應該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產品和服務層面入手,更好服務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建立養老金第三支柱專屬賬戶體系;二是明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定位,鼓勵產品服務創新;三是加大對第三支柱產品的政策支持力度;四是擴大商業養老保險投資范圍,提升長期養老金收益率;五是簡化稅延養老保險業務全流程,提升吸引力和參與率。
對第三支柱下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各類投資管理機構發行的養老產品賬戶打通,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等的統一歸集,并享有相對應的稅延政策,激發居民個人積累養老金的動力并滿足差異化的需求。
支持保險業先行先試養老金第三支柱并進行深化和擴大推廣,有效保證養老金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功能的充分發揮。鼓勵加大養老保險產品創新。鼓勵保險業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變額年金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試點工作。
進一步放開投資端限制,允許更高比例投資在權益類、另類資產;適當降低養老金產品的資本金要求,拉長年金投資業績的考核周期;對于養老金業務給予稅收優惠等。尤其是對養老金(包括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稅延等)投向國家建設重點項目提供相應優惠政策。
4、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保監局局長韓沂: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規范發展
從目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狀況來看,除了公眾個人養老意識不強,產品宣傳不足等問題外,還存在三個主要問題。第一,第三支柱涵義、內容和范圍缺乏明確定義;第二,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第三支柱養老賬戶管理體系;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覆蓋面較窄。
對此,建議多部門共同研究,明確第三支柱的涵義、內容和范圍,并出臺正式文件。建議盡早明確第三支柱的具體涵義、內容和范圍,特別是第三支柱產品由金融機構提供,個人自愿購買,市場化程度強,具有鮮明的金融屬性,應當明確養老金融產品的具體標準,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予以公布,將一定期限以上,以養老為目的的養老目標基金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養老目標金融產品在符合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標準的前提下納入第三支柱范疇。
建議借鑒現有稅延養老賬戶管理經驗,擴大其運用范圍。建議參考歐美和日本第三支柱發展歷程,借鑒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試點中的賬戶管理經驗,擴大稅延養老賬戶的運用范圍,推動將符合前述特定條件(例如以養老為目的、領取起期在退休后等)的各類金融產品納入稅延養老賬戶。允許參保個人在稅延養老賬戶中自由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產品,統一享受稅收遞延優惠,提升個人參與稅延養老的自由度和便捷性。
建議優化完善政策支持,擴大政策覆蓋面。建議盡快出臺新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政策或明確延長試點期限,穩步推進試點擴面擴容。針對賬戶而非特定養老保障產品優化完善稅收和財政補貼支持政策,加大優惠補貼政策力度和覆蓋面,對于收入達到一定程度的人群,以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其將收入的一部分投入第三支柱養老保障,對于收入較低或無法享受稅收優惠的人群,則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吸引其主動參與第三支柱建設。同時,優化完善養老金領取期稅收政策,利用差異化稅率引導消費者終身領取或不少于15年的長期領取,確保資金的養老用途。
5、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袁愛平:完善推廣“居住權養老”為核心的以房養老金融產品
金融業尤其是保險業,應當借助《民法典》出臺設立法定用益物權“居住權”的重大機遇,建議及時修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推出以房屋所有權和居住權相分離為核心的養老金融產品,保證老年人居有所依。
為減少老年人受騙,他認為,應明確將涉及“居住權養老”產品的提供方限制為持牌的金融機構。同時,應完善居住權的登記機構和方式,對提供產品的相關主體提供稅收優惠,加速推進“居住權養老”進程。
6、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王濱:保險服務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產品稅收優惠政策,對個人以降低領取階段的稅負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稅收優惠,吸引更多個人參與;對機構通過差異化的增值稅減免措施,降低機構經營養老保險業務的稅負水平。
二是強化三支柱間的銜接轉換貫通。加快構建統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三支柱間共享信息,實現不同層次養老保險產品的便捷轉換和退出,便于居民在長周期中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家庭結構、風險偏好等變化,統籌規劃和動態安排。
三是引導養老金融產品形成專屬優勢。針對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配套出臺機制相容的監管規定、會計準則、業績考核辦法等,堅定長期化定位,統一標準,統一領取期限及條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等方面給予鼓勵性政策,強化養老金融產品的專屬屬性。
四是試點先行推進三支柱改革。加快推進業務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和基金、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建議選擇大型金融保險機構先行開展試點,探索多層次、多形態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的業務新模式,更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人群的差異化養老需求。
7、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 金李:出臺政策鼓勵年輕人購買養老金融產品
應大力發展養老信托,發揮其制度優勢,加強市場監管,推進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發展。
提議國家拿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例如稅收激勵等,鼓勵年輕人購買養老金融產品,這是對構建未來老年生活安全網的基礎保障。
近幾年來,養老問題頻繁被提及,面對如今的養老現狀,很多年輕人也在擔心自己今后的養老生活,畢竟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前衛,許多90、00后都不愿意過早成立家庭,生育意愿也在逐漸下降,這也就意味著,幾十年后他們在老年生活時無可避免的面對一個問題:子女還年輕沒有贍養能力,又或者那時自己是孤身一人,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
8、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張智富:實行“去身份化”“去地域化”普惠式全民基礎養老金制度
農村老年人養老金水平現狀,總體實現了參保率高覆蓋面廣,但“保基本、可持續”未充分體現。
1)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保障水平過低。一是養老金領取水平不足以支撐年老后的最基本生活需要;二是農村老年人在年老后養老金領取水平與之前勞動收入水平之間的替代比率偏低;三是農村老年人與城鎮職工養老金差距過大。
2)個人賬戶長繳多得、多繳多得激勵機制未能充分發揮。雖然政府對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有繳費補貼,并且多繳與少繳享受不同補貼額,但財政補貼沒有拉大高低檔繳費之間的差距,沒有帶動農民加大繳費力度。一是繳費年限長與短對待遇影響極小,難以起到鼓勵長期參保作用;二是繳費檔次高與低的補貼差距不大,多數參保人員選擇低檔繳費。
3)為提高農村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障,建議:一是消除城鄉差距;二是提高保底水平;三是實行常態調整;四是實現互助養老。
9、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資深專家梁慶凱加快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 提前應對老齡化社會
與國外保險、基金、信托等多元化養老產品相比,我國個人養老產品結構過于單一。當前我國試點僅有保險納入稅優范圍,稅延型養老保險是當前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唯一形式。而且,稅延型優惠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稅延型養老保險實際使用對象為中高收入者,但實際稅收優惠力度小、吸引力低。中低收入者工資收入未達到個稅起征點,無法參與。個人養老金發展空間巨大,現有養老保險產品也有很大提升空間,建議加快推進以賬戶制為主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
一是進一步完善頂層制度設計;二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以賬戶制為核心的農民個人養老金試點;三是鼓勵金融機構在養老金融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四是大力推動個人長期養老投資的理念普及。
10、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律協副會長方燕:建立養老信托制度
為促進和發展我國養老信托,在現有制度基礎上,建議參照慈善信托的模式,建立養老信托制度,由銀保監會、民政部門、衛生與健康管理委員會、住建部門等相關部委聯合制定《養老信托管理辦法》,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養老信托的配套措施。
一是降低委托人的準入標準,拓寬信托財產的來源;二是建立信托運營中受托人的分類遴選機制;三是建立較為完善的養老信托監察人制度;四是建立符合養老保障功能的養老信托設計、管理和保障機制;五是建立統一的信托登記制度夯實養老信托的法律基礎;六是針對養老信托的性質實施差別化稅費優惠政策。
11、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商業保險助力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商業保險在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挑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增強養老保障體系可持續性等方面大有可為。總體來看,保險業在助力第一和第二支柱建設、加快第三支柱發展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第一,助力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建設;第二,加快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第三,開展適老、涉老商業保險,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
12、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王濱: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產品稅收優惠政策
在《關于保險服務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提案》中建議,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產品稅收優惠政策,對個人以降低領取階段的稅負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稅收優惠,吸引更多個人參與;對機構通過差異化的增值稅減免措施,降低機構經營養老保險業務的稅負水平。
針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金融產品,應配套出臺機制相容的監管規定、會計準則、業績考核辦法等,堅定長期化定位,統一標準,統一領取期限及領取條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等方面出臺鼓勵性政策,強化養老保險金融產品的專屬性。
13、全國人大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制定長護險法,規范籌資模式、鑒定標準、公平等問題
作為一項社會保險制度,長護險仍存在資金籌措方式不統一、評估等級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很多人對長護險的理解有偏差,把它當成了一項社會福利,受益的人很開心,沒評上的會有質疑,所以急需通過一部專門法律來明確長護險的性質和具體內容。長護險作為一種社會保險,屬法定的強制性保險,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將長護險的性質、籌資模式、標準規范、社會公平性等問題的規范加以固化。
建議通過立法規范,逐步形成個人、企業、政府三股力量共同分擔長護險籌資責任的格局,其中,政府應發揮好托底作用。
智慧養老
1、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加快推動智慧養老進社區
1)加速實現與老年人相關的醫療服務與健康管理設備智能化,通過智能音箱、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產品幫助老年人對健康醫療數據進行收集與跟蹤。
2)加快建設搭載在智能設備中的適老化綜合管理信息服務平臺,打通社區服務資源和衛生醫療資源,面向老年人提供家醫服務、慢病管理、緊急呼叫等綜合服務。
3)引導企業擴大適老化智能設備供給,全面普及以語音為核心,結合眼神、手勢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將其搭載到老年人常用的設備中,讓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都能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
4)依托人工智能產品和技術,在具備條件的城市選擇老年人較多、陪護需求較高的社區進行智慧養老試點。
2、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
1)建議推動老年人數字化服務盡快納入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部門制定技術適老化的中長期目標規劃,加大配套資金投入,推動各級公共數字平臺及服務體系率先完成適老化改造,優先解決老人網上預約、交通出行、智能掃碼等涉老高頻服務事項;
2)指導建立智能技術適老化標準體系,有關部門制定智能技術適老標準的總體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共同建立專項標準體系;
3)推動智能技術適老場景與新興業態融合發展,引導技術適老與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智慧出行、智慧醫療等新興業態融合發展,以產業引導為抓手,牽引智能技術適老化的應用推廣;
4)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共同助力智能技術適老的宣傳推廣,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提供培訓和輔導。
3、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1)不僅做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還要在老齡化社會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數字經濟產業政策的全面和平衡。人工智能、5G等技術也是推動產業升級和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有力抓手。機器對人力的部分替代,會在養老等產業中彌補勞動力不足。傳統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用機器人填補勞動力不足,將再次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2)尊重市場規律,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鼓勵扶持與綜合監管雙管齊下。一方面,政府通過監管底線問題保安全。對于針對老年人的電信詐騙和侵犯個人信息等網絡犯罪,堅決打擊,重拳治理。另一方面,堅定不移地扶持新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有益應用,通過信息化緩解醫療、教育等資源分布不均、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尊重市場規律,用鼓勵性產業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性。對于普遍適用的用戶需求,形成推薦性行業標準。對于積極投身適老化改造的產品及服務,納入示范應用目錄,給予推廣渠道、優惠財稅等激勵政策,使適老化改造迸發出市場的活力。
3)聚合社會力量,形成產業內外協同。發揮研究機構、公益組織的作用,展開針對特殊群體的需求調研、體驗反饋和技能普及。發揮行業協會的專業作用,推動行業自律和協商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在大眾中普及對智能技術的了解和學習,為數字經濟產業全面支撐老齡化社會發展需要打下共識基礎。
4、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剛里社區民警楊蓉:建立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
建議推進社區智慧養老平臺建設,建立健康養老數據標準體系,將健康數據與養老數據融合互通,形成統一信息資源庫。
通過建立一個信息數據平臺,把社區的一些養老人員的健康數據、養老數據、養老服務模式、養老機構的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為老年人能夠提供一個多元化的、針對性強的、精準的一個服務,讓他們通過這個平臺能感受到大數據給他們帶來的養老服務方面的一個多元和變化,能夠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5、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移動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魏明:加快發展智慧養老機器人
當前,我國智慧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同質化、低端化發展情況比較普遍,導致更多企業選擇“積極圍觀”,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標準體系。受制于技術上的短板,市面上大多數養老機器人處于亞智能水平,功能單調,缺乏實用性,甚至有的產品直接假用兒童機器人,只具備對話、視頻通信功能,難以滿足養老服務需求。
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養老機器人大部分仍處于實驗室研究及測試階段,個別已推出市場的產品普遍在10萬元以上,價格高昂,一般養老機構和家庭難以承受,容易陷入“成本高昂、接受者寡、無法量產”的循環。
6、杭州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副院長賈磊: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
建議注重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應用,不斷提升養老業務的數字化水平,推進工作方式的轉型,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相關的數據標準、規范和考評機制,實現跨條線、跨部門的相互貫通;另一方面體現各地特色亮點,實現業務數據系統融合、特色功能綜合集成,確保數字化改革的成果真正在末端落實落地。
7、杭州市思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建設家庭養老床位
家庭養老床位方面,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對申請和評估、護理服務、智能設備監護、結算、監督與評價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數字養老方面,運用新型互聯網技術,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相結合,實現遠程看護,通過網絡足不出戶獲取相應線上線下服務。
8、天與養老CEO彭劍波:發展智慧養老
希望國家可以在智慧養老、科技養老方面繼續加大投入,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智慧養老服務的宣傳,大力推進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讓更多的老年人都能夠享受智慧養老時代的科技成果。
養老人才培養
1、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姜軍:培養老年醫護專業人才,推進養老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與老年人長期醫療護理人員短缺形成矛盾。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和中職衛生學校鮮有開設老年醫學和老年護理學專業,有資料顯示,全國只有10余所院校設有養老護理專業,難以滿足市場需要,而現有的醫、護、技畢業生更不愿意從事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工作。
培養老年醫護專業人才勢在必行。“據統計,全國機構養老、居家社區生活照料和護理等服務可提供100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因此,應研究、制定出政策,鼓勵醫學院校或中職衛生學校開設老年醫學和老年護理學專業,對就讀的學生給予更優惠的政策(如免學費和住宿費、畢業后安排就業、工作后工資待遇高于其它行業等),使更多學生選擇就讀這些專業。婦聯、養老協會等應多渠道、多方式開展職業培訓,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
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居家服務網絡建設。“深刻認識當前我國養老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客觀實際,制定出臺政策措施,設立引導資金,大力發展可以提供助餐、助浴、保潔、送貨等上門服務的家政服務。”
2、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民政廳廳長劉金接:破解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困境,定向培養是關鍵
養老服務專業管理人才更加匱乏,嚴重制約著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建議從“十四五”開始,每年定向培養1萬名左右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累計培養6萬名左右。定向培養計劃可由各地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申報,或由國家層面統籌安排,分解到各省區市,由省區市負責具體實施。在實際操作中,可先行選擇部分省份開展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定向培養試點。
定向培養生在校學習期間,享受規定學制內的學費和住宿費資助,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資助經費由財政承擔。定向培養生同時享受院校在校生同等的獎、助、貸學金政策。
定向培養生畢業后根據協議需返回原籍,可安排到縣級民政部門、養老服務中心、公辦養老院(福利院、鄉鎮敬老院)等從事養老服務和管理工作,落實事業編制,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對定向到民辦養老機構就業的,由民辦養老機構按照不低于前類人員落實工資福利和社保。
3、全國人大代表姜希猛:提高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待遇
養老服務人員需要為失能老年人做專業護理、與老年人進行心理溝通,以及基本生活照料。但目前養老服務人員工資較低,無可依據的薪酬標準。建議合理確定和落實養老工作人員待遇,制定薪酬標準,并開展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提高持證率,提升養老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及服務水平。
4、全國人大代表李楠楠:養老護理員與醫護人員享職稱評定同等待遇
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打通護理院年輕人的晉升通道。希望在職稱評定方面,養老護理員與醫院醫護人員享有同等待遇,鼓勵醫院醫師到護理院等醫養結合機構提供服務或兼職,并將此作為職稱評定的考量內容等。
建議國家設立養老服務從業專業崗位體系和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建立健全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培訓制度;支持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和課程,訂單培養、共建實訓基地,讓教學與就業無縫對接。
醫養結合
1、福建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謝美葵:破除醫養結合工作推進中存在的障礙
當前醫養結合工作推進存在一定障礙,建議:一要健全醫養結合工作考核評估機制,將其列入各級政府衛生健康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重要內容;
二要加強資源整合利用,各地醫療機構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規劃布局的融通性與統一性,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應鄰近或同址設置;
三要落實多點執業政策,暢通執業醫護人員到養老服務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通道;
四要切實提升家庭醫生履約率,并加快推進家庭病床試點工作,讓更多居家老年人受益。
2、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周勇:加快推動“醫康養”一體化模式落地
“醫康養結合”一體化養老模式,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創新,可以全面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加速推進醫康養結合的發展,代表著養老服務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建議:
一是加強區域配建規劃,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二是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三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四是完善人才支撐體系,提升行業社會地位。
3、全國人大代表、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潞:加快醫養結合機構標準化建設
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出臺《醫養結合機構管理規范》,加強醫養結合機構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通過標準化管理,推動醫養結合機構上檔次,規范醫養結合工作高質量發展。
提升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議在醫養結合機構中倡導智慧服務,鼓勵醫養結合機構在實踐中總結智慧服務規范,進一步提高醫養結合智慧服務能力。
一些小微型醫養結合機構由于規模小、檔次低、能力差,獨立開展醫養結合比較困難。建議鼓勵創建醫養結合聯合體,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關于創建醫養結合聯合體的實施意見》。鼓勵大型醫養結合機構通過聯合小微型醫養結合機構,建立醫養結合聯盟或聯合體,形成醫養結合新興業態。
4、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黃改榮:“醫養結合”需多部門打通政策壁壘
1)為老年綜合癥提供“一站式服務”
老年科要求知識是綜合全面的,人員素質要求也比較高。應該探索成立一個老年門診的門診群,包含心血管、腦血管等各方專家,患者在老年門診群里就得到了救治,不需要樓上樓下跑很多地方,給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最終目的就是一個門診解決老年人“一體多病”多處求醫問藥難題。建立老年科不僅是對民間養老的有效補充,還有望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難題;
2)建設友善老齡化社區
社區內提供助餐、助浴、助樂、助學等老年友善服務場所和服務,老年人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養老服務。國家正在進行舊老小區的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建議將嵌入式的養老(設施)包括房屋、通訊服務、建立一個智能化的信息平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給老人購買一些服務。如果政府把這個硬件提供了,民間資本參與,然后商業運作,這樣可能會持久一些。
3)“醫養結合”需多部門打通政策壁壘
“醫養結合”在實踐中牽涉到支付問題,什么狀態下需要個人支付,或者說醫保來支付,或者說養老保險來支付,這三方面需要醫養結合的相關部門在政策上打通。還要探索試點,多大的比例才是合適的。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城市
1、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馮遠:完善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各大中城市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逐漸增多,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逐步完善,顯著提升了人民群眾特別是殘障人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不高、系統不夠、設施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依然存在,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對無障礙環境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的關鍵要素認識不足;二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及宣傳培訓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城鎮老舊小區亟待進行無障礙宜居環境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為全面提升我國城市生活品質和服務水平,針對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
一是強化無障礙環境的法規和制度建設,為建設無障礙環境提供堅實保障;二是加強無障礙環境的人性化、精細化建設,倡導無障礙設施的“通用性、包容性和便利性”,使無障礙環境建設能夠真正服務于人;三是加快舊城功能更新修補和農村無障礙環境建設;四是加大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宣傳培訓;五是大力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
2、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西安廣播電臺播音部主任 孫維: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公安服務
當前我國老齡人口規模巨大、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由此產生的新的民生需求和社會治理需求也迅速凸顯。建議:完善老齡社會創新生態系統,政府部門要推動與金融、法律、中介服務等創新環境要素形成完整生態體系,公安機關應當積極參與老齡化社會生態系統的創新。
要綜合考量人口老齡化程度、科技創新能力、老齡產業集中度等因素,在重點地區建立適老化創新實驗室,進行老齡社會需求分析、國家治理能力的適老化等研究,打造匯集基礎研究、融合應用、成果轉化和創新服務全過程的適老化創新鏈。
公安機關應當積極參與這些適老化創新活動,開展老齡化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適老化水平評價、適老化技術應用等調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改進公安機關服務老年人工作;要參與建立創新主體交流機制,推動與研究機構、企業等涉老創新主體橫向聯合,依托“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為我國老齡化社會創新發展形成合力的同時,推動公安公共服務更加便利。
具體到實際服務層面,公安機關應深挖老年人群體中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公共服務新需求,緊密結合推進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使老年人在智能化時代能夠樂享幸福生活。
3、全國人大代表、中秦興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北省總商會兼職副會長田純剛:加快建設智慧養老社區
面對快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全社會養老、健康服務需求在不斷增長,在社會養老機構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智慧養老社區”成為解決當前社會難題的方案之一。
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一種新的管理形態的社區,實現“醫護養休”四位一體的老年醫療康復保健功能,使社區的每位居民一入住就有了養老保障。把醫療和養老結合在一起,有病及時治療,無病康復養老。
目前,智慧養老社區的建設進展緩慢,有多方面的原因。為了有效推動智慧養老社區的建設,引導和激發有關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和開發力度,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一些措施,在土地獲取與開發建設以及稅收等方面給予一些優惠。
農村養老
1、全國人大代表劉麗: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進一步充實完善,確保真正建立起普惠的、完備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議:
一是合理分類,因人施策。合理分清農村老人的類別,比如哪些是政府兜底保障的、哪些是失能半失能的、哪些是身體健康、哪些是獨居的。根據現實狀況分為不同的類型,采取不同的模式予以服務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立足農村自然條件,合理利用農村資源,將農村閑置的校舍、村部、廠房等有效利用起來,加以整修和改造,建設日間照料中心,防止大拆大建;
三是加大投入,強化保障。加大社會資本進入社會養老的引導和激勵力度,給予運營、房租、康養等方面的補貼。對失能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居家養老和智能養老建設投入等,各級財政特別是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力支持;
四是廣泛動員,社會參與。鼓勵社會、企業、個人支持參與農村養老事業,發揮慈善捐贈的作用,對捐贈的企業,在稅收、金融、用工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
五是有序推進,鼓勵創新。按照成熟一個、試點一個、建設一個的方法有序推進,防止一哄而上或“一刀切”。對試點創新的地方給予補貼和鼓勵。
2、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東海翔集團染整廠副廠長步正合:加快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建議加強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與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將其改造為鄉村老年公寓、康復護理院等區域性養老服務綜合體,實現公辦養老機構優先滿足特困老人集中供養需求的目標,并面向社會開展市場化運營,為更多有養老服務需求的農村老人創造養老條件。
同時,充分利用鄉鎮衛生院的床位條件和醫療技術條件,推廣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的成功案例,加強村衛生室與村日間照料中心之間的合作,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檔案,為農村老人提供應急醫療服務。
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村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提供餐飲保障、生活照顧、日間休息、休閑娛樂等綜合性服務。還要規范管理現有養老機構,統一養老服務的標準,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強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從業人員實行持證上崗,提高從業人員特別是從事老年護理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引導更多農村勞動力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3、全國人大代表馬清輝:多渠道加強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障
加強農村養老保障的法治建設。鑒于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建議在立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城鄉經濟發展的差異以及如何能適應農村老年人的需求。
雖然社會化養老是今后發展的大趨勢,但就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障事業的發展程度來看,家庭養老保障不可或缺,而且現實中家庭養老保障能夠有效彌補社會養老的不足。立足于農村實情,既不能單純實行家庭養老,也不只倡導社會養老取代家庭養老,該走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之路。
4、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左定超: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工作
頂層設計方面,希望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統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為服務業發展重要內容;把保障供養服務機構基本運轉放在突出位置,確保工作人員和機構運維所需資金及時足額列入財政預算;動員社會力量關愛服務農村老人,提升農村老人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水平,確保他們遇到困難時求助有門。
制度建設方面,建立普惠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制定與人口老齡化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動態調整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明確服務的內涵外延、服務內容、服務標準、資格條件、供給方式等,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建立服務項目、標準、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特別是要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與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銜接,依托農村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鄉村養老、城鄉互助養老等新型模式。
在提升農村養老能力和水平方面,建議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到2022年在每個縣至少建一所以農村特困失能、殘疾老年人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機構;實施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提升工程,完善服務標準,全面提升生活照料、應急救助救治、疾病治療、重病看護、精神慰藉等服務水平;推動養老服務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鼓勵城市居民到農村養老,支持社會資本在農村興辦面向全社會的綜合養老服務機構。
5、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會主委李文海:在“十四五”期間補齊農村養老短板
要完善農村養老(集中供養+居家養老)制度體系,盡快制定完善關于農村養老的法律法規,搭建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的養老體系。同時,政府要主導搭建階段性農村互助養老模式。
要拓寬農村老人收入來源,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注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事業,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
建議搭建農村老人信息服務與管理平臺。實行網格化管理,對在農村地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逐一登記,采集相關信息,運用“互聯網+”技術,掌握老年人養老需求;建立老年人數據庫及臺賬,為后續服務、管理、監督等奠定基礎。
要推進特困、失能等農村老人集中照護,實現應護盡護,并落實護理經費;對現有農村敬老院進行集中改造升級,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根據農村養老需求,按照可覆蓋范圍,充分利用閑置資源,鼓勵公益性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領域,豐富服務項目。
同時,提升服務專業性,建立多元參與的農村養老服務隊伍。積極引導職業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并對現有護理人員進行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通過建立養老服務人員職稱評定體系培養高水平人才;鼓勵返鄉農民工充實養老服務隊伍;鼓勵有條件的親屬全職提供農村養老服務。
加速推進無障礙住宅設施改造。針對經濟困難、失能等特殊老年人家庭,由政府對其生活場所進行通行、助浴、如廁等適老化改造,把關愛服務農村老年人真正落到實處。
6、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金李:明確互助養老管理主體與責任劃分
互助養老模式與商業養老相比具有更強的社交性,能夠讓農村老人在互助過程中實現鄰里交往,實現精神物質雙層面的滿足。故要實現農村鄰里守望傳統與互助養老模式適配。
建議明確互助養老管理主體與責任劃分,避免出現責任相互推諉、互助基礎設施無人落實的問題。農村互助養老按村解決問題,村委會責無旁貸。應由村委會利用集體資金、村內閑置資源等,為互助養老提供最基本的硬件設施。
需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獎補互助養老。應當通過國家獎補等渠道增加對農村互助養老的資金支持,為互助養老服務中心配備護理床、日常醫療設備、康復設施、文化娛樂活動設備等,滿足互助養老的基礎硬件條件,并對積極參與互助養老的個人及單位予以適當獎勵。
建立志愿服務記錄系統,存儲志愿服務時間,等志愿者年老時,可憑志愿服務記錄獲得他人幫助。
7、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常德臨澧縣四新崗鎮白云村農民沈昌健:農村養老需求大,迫切需構建國家層面服務體系
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鄉村振興路上繞不開的現實問題,必須加大投入,加快建設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讓專業人才“看見”農村。
現在很多村莊都成了“老人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增多,這也說明農村養老需求大,而農村養老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員短缺。從國家層面來構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尤為緊迫,建議從政策、制度、設施、人員等方面進行研究;針對特殊困難群體,構建政府兜底的農村老年人特殊救助制度,同時積極引導、鼓勵、培植民間服務機構;對于民辦養老院、老年服務中心等,政府應在土地供應、配套設施、稅收減免等方面提供優惠,逐步建立完善以家庭養老為基礎,政策服務為依托,社會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機制。
除了機制保障,激活農村內生動力、促進農民增收也是促進養老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農村養老亦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支撐,如何吸引年輕人才來到農村、留到農村,還需從持續改善農村基礎條件、給予人才相應的發揮和晉升空間、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斷發力。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
1、全國人大代表 安徽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冬云:推動養老服務發展支持體系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當前的養老服務工作尚沒有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發展保障體系,需要在下一步的發展進程中,要健全支持體系,推動健康有序發展。建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部署要求,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目標,加快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發展支持體系,從法律政策、組織領導、經費機制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養老服務法律政策體系。一方面,建議盡快啟動國家層面養老服務立法程序,進一步厘清政府、家庭、社會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的責任,明確養老服務發展工作機制和部門職責,強化養老服務發展要素保障和強制性規定。另一方面,整合現行各類政策文件,出臺養老服務中長期發展綱要,明晰我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概念、體系架構、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與立法內容相銜接,形成養老服務發展法律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
二是完善養老服務發展組織領導體系。建議進一步優化整合相關部委職責分工,推動形成合力。提高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規格,更好地發揮其統籌調度作用。此外,將養老服務發展納入國務院大督查和對地方黨委政府考核內容。
三是建立養老服務財政支出機制。建議財政部門研究測算當前中央財政、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用于養老服務支出的總額,整合相關資金項目,探索建立合理的國家財政性養老服務支出機制,明確剛性支出比例,保障養老服務發展經費需要。
四是健全養老服務保險支持體系。建議加快長期護理保險論證和試點步伐,在已開展兩批全國試點的基礎上,盡快總結經驗、提高統籌層級、完善實施方案,明確籌資對象、籌資機制、支付對象和支付標準等,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建立,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養老服務剛需支出。建議探索降低商業護理保險準入門檻,合理設置險種,發揮商業護理保險的補充作用。
2、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養老服務供給逐步轉向基本養老服務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黨中央基于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和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美好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建設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支撐之一,落實到具體政策和措施,我認為,一要加快健全養老服務發展保障機制,從法律政策、工作機制、支出機制等方面強化支撐。二要加快發展體系架構研究,歸攏當前各類發展思路,盡快形成相對統一、成熟定型的養老服務體系架構,在體系框架下開展工作,指引我國養老服務有序發展。三要加快開展基礎性工作,對涉及服務對象界定的老年人能力評估體系建設,以及涉及服務內容界定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設計等基礎工作,應抓緊啟動實施。
從實踐來看,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結構、發展要素支撐及服務質量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因此國家層面的養老服務立法勢在必行。建議加快立法步伐,盡快制定出臺養老服務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明確政府、家庭、個人、社會責任。明確基本養老服務內容,發揮社會力量主體作用,督促社會成員履行照料義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
二是明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內容,推動養老服務協調發展;明確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基本要求,以及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待遇保障。
三是明確規劃設施建設要求,完善稅費減免、水電氣優惠、建設運營補貼以及融資與保險支持等扶持保障措施,推動養老照護服務、康復輔具、智慧養老、老年宜居、養老金融等產業發展。
四是加強養老服務行業綜合監督管理,對相關部門和養老機構違法行為,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行為,明確法律責任。目前,山東、甘肅、上海等多地出臺了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這些都為全國養老服務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當前,對家庭養老的支持工作尚處于地方探索階段。在頂層制度設計上,家庭養老的基礎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彰顯,資金、項目對家庭養老領域的支持力度也未體現過多的傾斜,支持方式也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創新。有幾個領域可以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推行“家庭照護床位”;二是探索“代際親情住宅”;三是擴大家庭適老化改造補貼范圍。
3、全國政協委員 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下一步,四川省將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歷史機遇和“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窗口機遇,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致力于讓老年人越活越年輕、越活越健康、越活越長壽。
我們將重點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積極構建城市居家社區“15 分鐘養老服務圈”。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開展家庭照護床位試點,持續開展社區公共服務適老化改造,著力完善政府購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清單和內容。
二是健全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鄉鎮級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村級互助養老服務點,構建“1+N” 農村養老聯合體,創新發展“慈善+農村養老”“醫療+農村養老”“智慧+農村養老”新模式,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機制。
三是持續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實施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等服務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具有四川特色的“1+N”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繼續實施“百千萬養老骨干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健全社工引領志愿者服務機制,培育“一批優秀養老服務人才”。
4、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念沙:進一步完善體系化政策,加快推動養老行業發展
徐念沙建議,加快推動養老行業發展,應對老齡化挑戰。具體包括完善政策體系化設計,加強多環節執行和落地;支持養老行業降本增效,增強造血能力;支持“三位一體”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發展等。
加快發展養老產業仍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一方面,養老行業政策體系性、落地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支付能力與供給成本錯位,盈利模式尚未跑通。此外,養老產業生態發展滯后,未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應當完善政策體系化設計,加強多環節執行和落地。建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國務院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發揮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加快養老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體系建設,將養老產業發展作為基層政府重點工作。深化放管服,完善養老產業發展環境。形成民政、自然資源、住建、市場監管、衛健、社保等的聯合審批制度;設立專項產業基金支持養老產業展覽會,加大辦展及參展補貼力度。加快醫養結合,加大養老人才培養。增加財政扶持力度,降低養老企業辦醫的準入門檻;開設養老服務專業,加大職業教育補貼,完善職業技能認證,建立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跨國人才交流機制。
支持養老行業降本增效,增強造血能力。增強養老保障能力。加快商業養老保險等對社會資本開放,加大養老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降低養老行業用地成本。各地應明確養老用地專項計劃、供應比例,在年度建設用地計劃中予以傾斜,提前部署應對老齡化;嚴格資格審核與監管,確保養老用地真實用途;鼓勵存量改造,加大建設補貼。降低養老行業運營成本。加大財政支持與稅收減免,根據養老機構星級評定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加大對住宅適老化、智慧養老、養老護理產品研發補貼。降低養老行業資金成本。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無息或低息長期貸款;加快將養老機構納入公募REITs試點范圍。
支持“三位一體”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發展。積極推廣以養老機構為支撐,輻射社區、居家養老的“三位一體”養老模式。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閑置養老設施,支持養老機構進入街道、社區、家庭提供服務。對社區適老化改造,新建、改擴建養老設施提供財政補貼;發揮基層組織力量,協商解決部分業主抵抗社區引進養老機構,推動加快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5、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孫潔:加強康養產業政策落實力度建立配套實施機制
國家及各省對康養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高度重視并不代表全方位正向落實,從深化發展康養產業的角度,還需加強康養產業政策落實力度,建立配套實施機制,發揮優惠政策對企業發展康養產業的激勵和牽引作用。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組織協調機制
健全政府康養協調合作機制。把康養工作發展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目標和民生實事項目,做到康養工作全國上下一盤棋。同時,出臺保險行業康養配套政策。發揮保險行業養老保障優勢,滿足客戶健康養老需求。另外,完善專項康養融資對接機制。引導各省主要金融保險機構組建省級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基金,健全省級康養融資專項對接長效機制。
2)優化保險供給支持,定向賦能康養發展
一方面鼓勵發展特色康養保險產品。開發面向中低收入老年人群體的普惠養老產品,豐富養老產品供給。另一方面擴大政府購買康養服務試點。借力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東風,鼓勵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大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試點推動,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康養服務。
3)搭建保險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建立政府機構、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解決機構之間缺乏合理的醫療服務信息共享問題。另外,加大商業養老保險政策優惠力度。在實施個人稅收遞延政策的基礎上,針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專屬養老產品實施免稅政策,全面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發專屬普惠型養老保險產品。
4)引入金融資本活水,充分發揮市場力量
一是加大推動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參與公建民營機構建設。優先保障失能半失能、高齡以及中低收入老年人群的養老服務需求供給。
二是支持CMB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推動康養產業輕資產模式發展。支持連鎖化、品牌化的護理型康養機構發展,利于盤活企業存量資產。
三是引入險企投資設立大CCRC社區。推出專項養老產業用地配套政策,保障養老服務專項土地資源供應,吸引保險公司到本省設立康養社區。
四是探索推動REITs(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試點參與康養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從金融端解決僅靠養老服務難以收回前期建設成本的發展瓶頸。
6、中國商業聯合會養老產業分會常務副會長陳大慶:促進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
我國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有很多工作急需提升和完善。針對現有問題,建議加強開展系統化、多維度、多層次、多元化、多行業的老齡國情教育工作。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廣泛性和代表性、地域性和民族性,采用老年人喜聞樂見和創新多元的方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社區和老年大學的作用,持續性地開展老年國情教育,為新時代開創老齡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養老機構建設
1、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由市一級統一規劃養老機構布局
目前很多地方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個養老服務模塊處于分割狀態,沒有形成有效的養老服務供應鏈。建議:
一是鼓勵整合城區養老機構,以核心企業為主體構建居家養老服務供應鏈,要求核心企業整合養老服務供應鏈的上下游資源,引導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專業的養老院構建養老服務供應鏈,連鎖發展,形成品牌經營,業態融合。連鎖經營后日間照料中心可以集中供餐,醫生巡回診療,很多成本可以在供應鏈上分攤。
二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對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的基本養老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分類補貼,這樣可以鼓勵日間照料中心承擔基本養老服務,成為公共產品,也可以適當增加日間照料中心的收入,讓財政資金精準有效使用。
三是設置日間照料中心的基本服務內容和考核認證標準,在老年餐桌的基礎上建議將送餐、助浴、慢病管理、基礎醫療服務、居家服務協助、退休規劃、志愿者機會等納入服務內容。
四是養老機構的布局應該在市一級統一規劃,鼓勵核心企業在城市形成連鎖發展,這樣也便于監管。
2、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張懿宸:加大民辦養老機構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對于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支持和落實力度。從融資、醫保準入、連鎖經營以及風險分擔等領域,完善實施細則、加快相關政策落地。
整合利用現有的社會醫療服務機構特別是社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有效資源,向包括民辦在內的養老機構輻射和延伸。
針對養老領域前期投資大且整體回收周期長的行業投資特點,解決養老領域的資金難題,建議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專項金融貸款,未來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延伸到養老領域,增加源頭活水。
由于養老服務行業投資高、周期性長且收益率低,為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建議優化及健全養老領域的稅收政策,比如對于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采取階梯式稅收或從一定程度上進行減免企業所得稅等。
將養老機構納入城市規劃,鼓勵新建城區把養老機構作為配套設施進行建設,老舊城區通過改建擴建、租賃、資源整合等舉措重點發展養護型養老機構,并鼓勵民間資本共建養老機構,支持和引導國內外資金投入到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及運營中。
3、重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劉大偉:做好養老服務工作,需描繪三張畫像
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養老服務工作,要描繪三張畫像。一是對服務對象畫像,強化老年人能力評估體系建設,精準對接老年人需求及支付能力,分類合理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及服務項目;二是對服務設施畫像,明確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功能定位和地位資質,精準搭建老年人服務平臺,強化其基本養老服務供給主體性質;三是對服務項目畫像,強化養老服務項目標準化體系建設,精準提升養老服務技術含量和專業化供給品質,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監管指數和可持續度。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1、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歐宗榮: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宗榮提出關于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建議:
1)強化老有所“養”,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以社區為單位布局養老服務設施和機構,努力實現城市的每個社區都有養老服務中心,每個街道都有功能齊全的老年照料中心或老年服務綜合體。其次,要強化政策落地,保障新建居住小區落實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要求,實現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時,要完善扶持政策,結合老舊小區改造,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等創新模式,推動各地既有居住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推動老年人居家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短板。
2)強化老有所“助”,持續加強社會各方力量整合,助力完善社區養老體系
一方面,要全面建立開放、公平的社區養老服務市場,放寬社區養老服務市場準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廣泛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另一方面,要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舉措,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的優勢,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同時,積極推進智慧養老,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在養老服務中的深度應用,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信息手段,創新社區養老服務產品,不斷提升老年人服務體驗。
3)強化老有所“醫”,持續深化“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新模式。
“醫養結合”“康養結合”是社區養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充實醫護人才隊伍;也要落實好分級診療,支持醫療機構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開通綠色通道,為社區養老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既要切實推動“康養結合”政策落地,不斷完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也要大力開展老年健康教育,著力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此外,還要全面總結已有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4)強化老有所“依”,持續推動社區養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了高品質養老服務供給。既要大力推動養老服務領域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鼓勵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又要加大養老服務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職業院校加強養老服務相關學科建設,鼓勵通過減免學費、補貼生活費方式擴大招生。同時,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建立養老護理員入職補貼和崗位津貼等制度,實現養老護理員“進得來、留得住、穩得了、干得好”。
5)強化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持續推動社區老年教育、社區文化活動發展
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把老年課堂辦進社區,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緊貼老年人精神和文化需求,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進社區。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大力支持部門、企業、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開展社區服務,通過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文化活動,讓老年人“學起來”“樂起來”。
2、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河東區副區長丁梅:社區小方寸,做好養老大文章
徹底改變政府“包辦”養老的傳統思維,政府可以嘗試將社區養老機構“打捆”對外招標,吸引有規模的企業參與,一旦形成集團化,企業的成本就能下降,政府予以房租免除和床位補貼,以及剛剛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做支撐,為企業讓利,為老服務價格就會降低,最終受惠的是老人。
政府讓位,并不等于缺位。政府部門應該做好另外一件事:整合信息化平臺,給為老服務企業、社區、政府部門進行數據共享,為居家老人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搭建起智慧平臺。
3、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務中心主任王志福:做好居家養老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針對人群廣泛,服務對象需求多種多樣,單一需求在某個站點很難形成量,居家站點短時間內不能產生利潤,運營難,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放寬服務面、服務內容,讓經營者有信心堅持下去。各級政府應在居家養老服務基礎建設、人才培養、資金補助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注,使經營者有精力、有意愿在居家養老方面有所建樹。
4、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沈陽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李宗勝:多種方式解養老難題
1)居家養老為主
中國人有個固有心理,離不開家,在養老機構就沒有家的感覺。中國人還有一種從眾心理,不愿意脫離原來熟悉的環境。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2)醫養結合成趨勢
伴隨我國醫療和養老產業需求的快速釋放,醫養結合將成為破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路徑。居家養老作為市場最大需求,醫養結合應該考慮如何走入家庭。
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的體制機制層面還有深度重構空間。目前,大的醫療機構主要精力和關注點都在常規性醫療服務上,有的醫院本身醫療資源比較緊缺,在權衡利弊之后,對于增設老年病科和康復科勉強接受,但新辦護理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實際上,不少地區的大型醫院醫療資源非常緊張,讓大型醫院興辦養老機構既非其本身所愿,更非市場所愿,這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得不償失。
基層醫療機構最適合興辦養老機構,但目前基層醫療機構多為公立機構,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政府全額撥款,缺乏應有的績效獎勵機制和運營自主權,加之老年群體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和養老業低利潤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愿新辦養老業務,對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形成一定阻力。
3)養老人才培養
我國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缺口巨大,現行醫療機構以醫生、護士為主,建議醫養機構由醫生、康復師、護理師等組成,且允許醫生采取外聘坐診等形式。比照執業醫師法以應對老齡化問題,將康復師、護理師納入醫養機構執業考核范圍。放開康復師、護理師的執業范圍,允許具備康復師、護理師資格的人員受雇于個人擔負家庭康復師和護理師,也是養老人才流動的有效手段。
老年人自身建設&老年文化/生活
1、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提升老年人科學素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和諧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大命題。要積極整合相關黨政部門、群團組織、媒體等多方面資源,結合脫貧攻堅、醫療改革等重點工作,全方位面向老年人口開展科普服務。要進一步聚焦內容供給,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提供更實用、更通俗的科普產品,開展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樣、精準多元的科普活動。
還要積極發揮社區(村)教育對老年人口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以社區(村)為中心開展相關活動,提供專業的科學素養提升服務。同時要加快推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實施方案落地落實,逐步彌合“數字鴻溝”,切實提高老年人在信息化社會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延遲退休,對退休人群開展準志愿服務
針對延遲退休,我一方面支持,另一方面我希望決策者聽聽更多人的建議。第一,我特別希望延遲退休加入一個“自愿原則”。我的同學中已經有人在考慮退休了,他們其中有比例人愿意在本單位退休,甚至是盡早退休,而不希望延遲退休。60歲退休后,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第二,我們要注意60歲到7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才利用問題。根據中國現有健康水準,60歲到70歲是一個龐大人群,這批人依然可以用“年富力強”來形容。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退休后可以去為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以準志愿者的身份去進行教育、科研、文化等各方面幫扶。而國家和政府對此也有一定的購買服務需求。
但這種幫扶要以三年為周期。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現實中很多支教老師不到半年就走了,孩子們的傷心是難免的,打擊也非常大。三年是一個合理性教育周期。有了自愿原則、有了雙向選擇,為西北、西南、東北搭建起人才供給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人才空心化和外流的問題。
3、全國人大代表 江西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王水平:進一步加強“一老一小”照護服務
1)加強養老機構專業醫療照護能力建設
建議將醫療護理等服務能力建設作為養老機構發展的重點內容,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項目帶動等方式,逐步推動養老機構配齊配強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等醫療機構,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中心等,創新醫養結合模式,推動建設醫養共同體,推進醫與養深度融合。
2)健全“一老一小”照護服務政策支持體系
建議構建“一老一小”照護服務政策支撐的強大力量,在政府購買服務、土地供應等方面對“一老一小”照護服務發展予以支持和傾斜。醫保、財政等部門應在總結各地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盡快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實施范圍,探索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護理保障需求,優先保障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同時,出臺鼓勵性的稅費優惠政策,對“一老一小”照護服務機構實行增值稅減免政策,水電煤氣、物業管理等費用按當地居民使用價格執行;將“一老一小”照護服務機構和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優先統籌保障服務設施用地指標。
3)強化“一老一小”照護服務專業隊伍建設
建議教育、民政、衛生健康、人社等部門加快推進養老、托育從業人員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老年人照護、托育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招生規模,培養針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醫療照護人才,并開展康養服務、嬰幼兒照護人員職業技能評價,促使醫療、護理、養老、托育知識和技術在職業護理人才身上有機融合,為“一老一小”提供充足、零距離的健康照護服務。
4)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南充六合集團有限公司絲織公司擋車工 張國芬
為每位空巢老人辦一張“身份卡”
建議由各地民政部門牽頭,街道社區、鄉鎮村組共同參與,為空巢老人提供多方位服務,具體建議為:
建立基本信息備案登記,登記空巢老人基本情況、身體狀況、個性喜好、生活現狀,落實專門班子或人員定期組織巡查走訪,幫助解決生活困難。
為每位空巢老人配備一張可隨身攜帶的“身份卡”,包括他們的姓名、年齡、血型、病史、親屬的聯系電話等,以便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實施救助。
經常聯系空巢老人的單位、子女、親友、鄰居,鼓勵他們通過電話、走訪等多種方式,給予空巢老人精神關心和生活照顧。
對老人進行定期心理疏導機制,落實機構定期為老人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組織老人參加集體活動,引導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
5、北海市旅居者聯合會會長樊國仁:文化養老
55歲-75歲的非失能老人群體占我國老人總人口的80%以上,這部分中老年人急需文化養老服務,但我國的文化養老事業仍處于一種自發、無序的狀態。建議加強文化養老支持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切實為老年人文化養老奠定基礎。